克兰多山,县名来自东北的克兰山。当地人开玩笑说:“一想到山,头上就有两座山。”
克兰位于晋西北黄土高原中部,关岑山西北麓。过去植被稀疏,曾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。2014年,通过“建档立卡”精准识别贫困户和贫困村。当时克兰2镇10乡有202个行政村,贫困村116个。将近一半的村庄分散在山谷和沟壑中。
“深度贫困”和“生态脆弱”曾经是克兰头上的两座大山。如今,“深度贫困”和“生态脆弱”两座大山已被清除,这个曾经的贫困乡村县斩断了困扰千百年的“穷根”,培育了产业,擦亮了生态底色,注入了“人才”动力,激活了乡村振兴的“一池春水”。
擦亮乡村振兴生态底色
多山的咸海做足了“山”的文章。位于克兰西北部的水峪关乡,过去羊吃得最多的山上的野生沙棘,成了致富的利器。“这山里不起眼的小果子带来可观的收入。该村常住人口30多户60多人。靠采摘沙棘,收入几千块钱的家庭不在少数。”鹿子河村沙棘致富带头人吴文军说。
近年来,经过大规模种植和改造,克兰49万多亩人工和野生沙棘林成功构建了“种植沙棘、改善生态、发展生产、增加人民收入”良性发展的循环产业链。
发展沙棘等特色林业产业,巩固扩大退耕还林、荒山绿化、森林经营和就业奖励等。克兰坚持认为,生态绿化和人民增收促进相互共赢。
2021年,蓝蓝完成生态绿化7.76万亩,改造沙棘林9万亩。退耕还林补助贫困户889.95万元,人工造林带动1663户贫困户增收3429元,林下经济带动相关户全年增收2300元以上。
“十山九无头”的阴霾,擦亮了乡村振兴的生态底色。“不用出门就能挣钱,再也不用出门受苦了。”农民李来兵和他的父子俩加入了造林合作社,一年春天就挣了2.82万元的劳动报酬。岢岚县普惠公司负责人郝永光;惠特尼造林联合社介绍,去年,7个合作社被整合为一个联合社。两年来,植树16478亩,带动205户增收1.2万余元。
壮大特色种养产业
特色种养是克兰富民的又一法宝。其中,白子羊和红芸豆闻名遐迩,为克兰赢得了“三晋绒羊第一县”和“中国红芸豆之乡”的美誉。
“十二五”期间,“金兰绒山羊育种改良”被列为克兰发展“一县一业”的主导产业。2012年投资1.55亿元建设金兰绒山羊养殖场。经过多年的发展,全县的养羊业不断壮大。
“目前全县有绒山羊65.8万只,存栏绒山羊40多万只,农业人口羊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2400多元。”岢岚县畜牧中心主任张天明介绍,今年7月,该县“十万只肉羊养殖产业”项目正式启动。
按照“特种养殖产品加工销售网络”的全链条发展思路,克兰实施“特”“优”战略,持续强化“金兰绒山羊”“中国红芸豆”品牌优势。
岢岚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崔跃平介绍
“产业振兴能让农民致富。”岢岚县农村发展局局长苏金佳说。前三季度,克兰农村人口人均收入达到5988元。
索金佳介绍,2021年,邯郸统筹整合乡村振兴基金2.36亿元,其中县级基金达1.072亿元,位居忻州第一。工业发展支出1.72亿元,实施工业项目31个。
同时出台相关措施,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后续权益,防止其返贫。索佳介绍,对6个集中安置区2565户6136人实施13个1074万元后续扶持项目;帮助2776名拆迁户就业,实现至少一户有劳动能力的拆迁户稳定就业。
“可怜的日子已经过去了。”赵家屯村63岁的拆迁户曹说。
出了岢岚县,西行约7公里,又改走一条山路约5公里。赵家洼村位于山区。搬迁前,赵家洼村内散落着破旧的土坯房,村内土地1308亩,25度以上陡坡904亩。全村户籍人口54户115人,有档案有卡的贫困户22户44人。
“种地勉强维持生计,地薄人穷,靠天吃饭,一年手里也没有少于几个钱。1996年,大儿子考上了省城的一所学校,全家人都补不上学费。”刘仁说。
2017年9月,赵家屯村搬出“穷窝”,走向新生活。曹仁说,政府帮助安排工作,还有土地流转、退耕还林等额外收入。
赵家洼是克兰扶贫搬迁的一个缩影,电影《这一年》真实记录了克兰家家户户的大迁徙。“让村民搬出去,稳定下来,致富。担保合并
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,致富路上不落一人。”索晋甲说。握好乡村振兴“接力棒”
“实现乡村振兴,助农持续稳定增收是关键。”岢岚设立领导小组,党政主官任组长,并成立12个专项工作组,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平稳过渡;为全县104个村(社区)注入“人才”力量,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。
目前,岢岚全县104个村(社区)实现了“一村一名大学生”,“两委”主干平均年龄从换届前的50岁降至41岁,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从换届前的62%提高至100%,35岁以下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年轻干部123名。
继续实行县领导包乡、乡干部包村机制,各级为全县72个脱贫村、27个普通村、4个小区共派驻102支工作队、79名第一书记、228名工作队员。
285名农村优秀人才返乡创业,建档培育乡土人才1036名,村“两委”主干中经济能人占到69%,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的村逾九成……“岢岚焊工”“岢岚厨师”“岢岚缝纫工”等县域特色劳务品牌逐渐叫响市场。
以宋家沟、王家岔、吴家庄等特色乡村为引领的乡村旅游,今年已接待游客16.4万人次,带动旅游收入1.1亿元。曾经“靠山山穷、靠水水浑”“就医难、上学难、娶亲难”的宋家沟村,一口气摘下“国家3A级旅游景区”“中国美丽休闲乡村”等诸多荣誉。
乡村振兴新起点上,岢岚阔步共富路。“接班父辈,我的梦想,就是带领乡邻把日子越过越红火。”宋家沟镇贾楼底村党支部书记常文媛说,鼓足干劲,握好乡村振兴的“接力棒”。(完)